close
微生物,僵直,成熟期,是指,乳酸
提問: 什么叫排酸肉? 問題補充: 排酸肉、凍肉、冰鮮肉、鮮肉是如何規定的? 医师解答: 排酸肉就是冷卻肉

從嚴格意義上講,排酸肉應該叫冷卻肉。它指的是在冷卻條件下,完成肉的排酸過程。
據介紹,動物死后,要經過僵直期、成熟期、自溶期和腐敗期。出于生產和經營上的需要,保證營養,延長貨架期,需要將僵直期過后到成熟期階段的時間盡量拉長,因此,人們采用了冷卻手段,一方面降低肉的表面溫度,另一方面減少表面水分,從而抑制微生物的滋長。

據了解,活豬的PH值通常為7.4,宰后6~8小時內可下降至5.6,24小時候可達到最終值5.3左右。實際上是“產酸”、“變酸”了,所產的酸是以乳酸為主的體酸,“它象征著肉的成熟,是有益的”,自然也談不上什么“毒”了。因此,對于人們所說的排酸,邊增林認為,“這是一種無知的正義,是一種愚昧的企盼,是一種違背科學的訛傳”。

既然這樣,好端端的冷卻肉為什么會搖身變成排出了有毒物質的排酸肉呢?中國肉類協會常務副會長鄧富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,由于動物宰殺后內部乳酸的不斷積累,引起肌肉PH值下降,由宰前弱堿性變為宰后酸性。有的人不明白,看到PH值下降了,就認為是“排酸”,以訛傳訛,人云亦云,形成了錯誤的說法。事實上,PH值下降,表明酸性增加而非減少了。對于商家以“排酸”、“排毒”推銷冷卻肉,他指出,這些“顯然是錯誤的做法,是在誤導消費者”。他呼吁,應該“盡早終結錯誤提法,正視科學之說”。

我們平時所吃的鮮肉,很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而腐敗變質。但如果在牲畜被屠宰后及時進行冷卻處理,使肉的溫度在24小時內降到0℃—4℃,并在以后的一系列加工、流通和銷售過程中始終保持這個溫度,就能夠抑制肉中酶的活性和大多數微生物的生長繁殖,使肉的纖維結構發生變化,容易咀嚼和消化,營養的吸收利用率也高,口感更好。這就叫肉的排酸過程。

經過排酸的肉,增加了鮮味和營養。所以,排酸肉好熟易爛、口感細膩。它的售價之所以比普通肉高20%—30%,主要原因是生產過程中要要經過多道嚴格工序。

熱鮮肉和冷凍肉各有弊端

目前市場上出售的肉,除了排酸肉以外,還有熱鮮肉和冷凍肉。熱鮮肉是指畜禽在屠宰加工后,經衛生檢驗合格的肉。通常為凌晨宰殺,清早上市,不經過任何降溫處理。在從加工到零售的過程中,熱鮮肉不但要受到空氣、蒼蠅、運輸車和包裝等多方面污染,而且這個過程肉溫較高,細菌最容易大量增殖。

冷凍肉是指宰殺后的畜禽肉,經預冷后,在零下18℃以下速凍,使深層溫度達零下6℃以下的肉。冷凍肉雖然細菌較少,吃著比較安全,但在食用前需要解凍,會導致大量營養物質流失。這兩種肉都不如排酸肉對健康更有利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ui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